<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陕西日报头版刊发《秦创原: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

        8月14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秦创原: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聚焦西咸新区持续加速“两链”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为陕西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劲动能。

        8月3日,在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西安共晶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随着机器轰鸣声的响起,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铝合金压铸模具正式投产。

        该铝合金压铸模具产品使用的是西安理工大学蒋百灵教授团队研发的共晶石墨钢技术,是目前国内同领域技术最先进的产品。“我们的铝合金压铸模具项目从建设厂房车间到正式投产只用了半年时间,这一切都多亏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供的帮助!”蒋百灵感慨。

        陕西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据统计,全省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500余家,国家级园区平台逾300家,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0余个,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如何打通本土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的“堵点”,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让更多本土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秦创原交出了一份“答卷”。

        春种基金催生“种子”发芽

        科技项目转化离不开资金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保障机制,是秦创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秦创原的金融支持队伍中,就有一支专业投资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先行军”——秦创原春种基金管理团队。

        秦创原春种基金针对技术创新链前端环节,对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的种子期项目进行投资,让科技成果携带丰厚的“嫁妆”,走出深闺、“嫁”进市场。

        “当时根本没想到会那么快,真是太不可思议了!”8月4日,谈及秦创原春种基金到款速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武通海记忆犹新。武通海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秦创原春种基金及时到账的资金,犹如一池活水,让团队悉心呵护的科研“种子”发芽成长。

        武通海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磨粒图像在线监测技术。“这项技术在西安交大已经有近40年的研究历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武通海说。

        然而,要将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恰恰是武通海团队的“短板”。由于资金短缺,科技成果转化一度面临停滞。

        潜心研究近40年的科技成果眼看将止步,整个团队都十分痛心。秦创原春种基金管理团队的工作人员贺尧鑫从西安交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武通海对接。“我们经过深度沟通后发现,武通海团队的项目很符合春种基金的投资要求。双方一拍即合。在我们的帮助下,武通海团队很快走完了材料准备、项目评审、协议拟定及签署、注册公司等流程,3个月内便拿到了基金投资的100万元。”贺尧鑫说。

        拿到投资后仅4个月时间,武通海团队便推出3款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科技成果得以成功转化。

        秦创原春种基金通过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化“两链”融合发展。为实现对种子项目高效出资,春种基金管理团队还不断优化、缩短基金出资流程,为项目团队提供市场分析、发展路径规划等服务,加速本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目前,春种基金累计完成投资决策种子项目309个。

        科技经纪人“星探”+“店小二”

        他们不是“星探”,却有“星探”般的敏锐;他们不是“店小二”,却能像“店小二”一般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他们是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媒介和催化剂,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是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就是科技经纪人。

        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链,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吸纳了近40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组成了科技经纪人队伍。从研发端到市场端,他们和高校、企业精准对接,提供“一条龙”全程服务,确保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

        7月14日,西工大李江红团队研发的“高端风机及鼓风机”项目顺利通过评审。得知这个结果,孙雨尧长舒了一口气。

        孙雨尧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一名科技经纪人,“高端风机及鼓风机”项目便是由他挖掘并全程对接的。“和西工大老师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得知这个项目曾获得2017年‘中国好设计奖’,当时我就像‘星探’发现了未来明星般激动,立刻前往对接。”孙雨尧回忆说,“一切谈得很顺利,对方也很有意愿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进行成果转化。”

        随后,孙雨尧向团队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项目落地需求,为其对接了场地、市场和融资资源,并帮助他们准备材料通过专家评审会的评审。“我们马上就要签协议了。”孙雨尧说。

        科技经纪人队伍围绕重点科创产业领域,深度挖掘现有科技资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积极推动高质量项目落地。截至目前,科技经纪人已对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签约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75家。

        “三项改革”破除成果转化壁垒

        良好的运行体系离不开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8月11日,在西咸新区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有序调试着涂胶机、光刻机等设备。“预计9月份,我们将建成国内首条薄膜铂电阻生产线。”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剑说。

        作为西工大机电学院的副教授,罗剑和他的科研团队研制的薄膜铂电阻突破了关键生产工艺,生产成本相比国外同等产品可以降低20%。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试点单位,西工大率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出台《西北工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明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只在科研管理台账进行登记,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和清产核资范围。学校对以教师专利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没有牟取非法利益仍发生投资亏损的,不纳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保值增值考核范围,以此消除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

        “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团队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没有了后顾之忧,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学校审批、评估、公示等流程,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了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知识产权作价入股200万元。在成立的第3个月,公司就完成了600万元天使轮融资。”罗剑欣喜地说。

        今年4月,“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全省已有7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其中52家高校已全面实施;60家高校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68家高校实施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54家高校计划实施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1.7万余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1000余项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三项改革”逐步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的有效抓手。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创新机制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彻底破除壁垒。“三项改革”系统解决了“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问题,全力为科研人员开前门、开正门、开大门,解除了科研人员后顾之忧,激发了科研人员内生动力,也为科研人员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项改革’的试点,将推动全省形成‘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校推广‘三项改革’试点全覆盖,同时实现全省高校转化不少于1000项科技成果、创办领办不少于1000家科技型企业的目标,让陕西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省科技厅厅长孙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