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随着人们文化卫生素质的提高与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实施,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什么是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是指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协调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清除垃圾杂物、小型积水等病媒生物孳生地,除害灭病、革除陋习,增强社会卫生意识,改造自然、改善环境、消除影响危害健康因素,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卫生素质及健康水平的卫生活动。
为什么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有什么由来?
1952年春,毛泽东主席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一场“爱国卫生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53-1966年,即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当时政务院发出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要求着重抓好城市厂矿卫生,并把突击活动与经常保洁结合起来。随着工作的开展,不少厂矿成立了清洁队,并建立了卫生扫除日等各种制度,保持了车间、居室、食堂、厕所等内、外环境清洁整齐,从而使职工患病率逐渐下降,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78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要求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把卫生运动切实领导起来。自此,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66号),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使爱国卫生运动更适应新形势,更大发挥其在创造整洁、清新、舒适、健康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爱国卫生运动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有什么关系?
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就是组织动员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消除影响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不良因素,切断基本传播途径,提高社会成员的公共卫生意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防病能力。
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广大市民养成崇尚健康、讲究卫生的行为习惯,改善全市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预防和消除疾病,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让广大市民享受健康生活,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可以说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居家及周边环境,养成良好文明卫生习惯,是推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