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你不可不知的知识点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号召全党上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他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指导我们搞好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

          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要树立“大农业”思想,转变种植观念,提高农业技术,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正定经济结构单打一,改变“高产穷县”面貌,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生态平衡、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和建立良性循环生产结构的战略措施。在他主持下,正定县委于1985年制订《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规划》明确提出正定县在20世纪末以前环保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防止新污染发生,治理现有污染源。具体办法包括: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禁止生态平衡破坏。慎重安排水源开采,缓和水位下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禁止乱伐树木。严防新污染发生,新上工业项目如果污染严重又无治理措施的坚决不上。建设前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方可设计施工。《规划》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

          《规划》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农业,保持生态平衡的一项重点。着重提出要落实林业政策,明确林木权属,坚持谁种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木权属不受侵犯。林果承包合同要坚持15年以上,一般一个生长周期不变。

          《规划》就节制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提出具体措施,包括:广泛宣传科学灌溉,采取适时、适量灌水;统筹安排分层取水;大搞防渗,提高水利用系数;扩大旱作种植以及研究和推广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地下水源,向喷灌、滴灌及其先进灌水技术发展等。关于能源,《规划》提出,要积极开展能源研究,重点是节能技术,开发太阳能、沼气、风能、地热能应用。要抓好新能源推广,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沼气资源的宣传推广;适当发展太阳灶,充分利用太阳能源;改造高耗能设备,推广节能设备,发展节能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在全县普及推广节柴(煤)灶等。

          《规划》还提出了“1986年至1990年实现经济起飞,初步形成农、林、牧三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的目标”“1991年至2000年进入小康,在全县进一步完善优化生态系统,合理的经济系统,适应需要的能源系统,灵活的信息系统,先进的劳力系统和强大的科技系统”等战略目标。

          《规划》以上内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具体做法。“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三十年前以如此鲜明和概括的语言,提出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

          资源开发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

          在宁德,习近平同志为改变闽东地区落后面貌,摆脱贫困殚精竭虑。他立足闽东地区主要靠农业吃饭、存在沿海与山区双重经济形态的实际,因地制宜,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他积极探索在闽东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推动农业的多层次、深层次开发。他提出要把眼光放得远些,思路打得广些,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在深层次开发上,要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改善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土地生产率等。

          习近平同志强调,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他把开发林业资源作为闽东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来抓,引用群众的话“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来说明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他提出发展闽东林业的指导思想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林业自我发展能力;以林为主,加强管护,立体开发,加快造林步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办林业,把林业发展同粮食生产、出口创汇、脱贫致富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着重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完善林业责任制,包括切实解决好“祖宗山”问题等。二是要健全林业经营机制,包括严禁盲目采伐,强化资源管护、转变单一经营,实行综合开发、转变粗放作业,开发集约经营等。

          在资源开发中,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科技的作用,多次提出要科技兴农,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或者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等。

          习近平同志关于资源开发的论述,着眼于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反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味掠夺、征服的功利主义,强调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多方面重要论述,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创新发展理念,置于现代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强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他坚决地表示: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

          在具体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尖锐批评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强调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看GDP,又要绿色GDP。他指出: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在浙江,他大力推动生态省建设,形象地指出: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他强调: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制度层面,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切实改变土地、水、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浪费现象;要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从制度上促进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指出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习近平同志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

          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两座山”的问题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既要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要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既要追求科技程度高,又要强调绿色内涵深;既要高度重视转型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安全发展。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不能不顾子孙后代,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竭泽而渔;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坚持反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持反对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短期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访问交流等各种场合,一直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据统计,有关重要讲话、批示等超过60次。他反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等等。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习总书记又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